以稻种资源为材料,采取人工杂交、理化诱变、组织培养等手段,从分离世代或变异群体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性状稳定的新品系进行鉴定,从而为大田生产提供新品种的工作。
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然杂交率极低。性状稳定后一般容易保持其遗传纯质性。育种方法大致有5种:
①对于生产上长期栽培的地方品种,由于种性混杂,良莠不齐,就要以个体(单株或单穗)为基础,进行分离比较,选出最优的品系,继续在生产上过渡使用,叫做纯系育种或称系统选种。
②对于存在某些缺点的品种,选择具有互补性状的其他品种或亚种进行人工杂交,通过遗传基因的重组或导入,从分离世代中选出经济性状比原种优越的个体,叫做品种间或亚种间(籼粳)杂交育种。
③育种目的和手段涉及到杂交亲本之间的染色体组的差异或倍数性,多数是由于杂交后代的染色体组的差异或倍数性,多数是由于杂交后代的染色体行为不正常影响到育性,必须通过染色体加倍而取得育性正常的后代。称为倍数性育种。
④为了获得某些崭新的性状,应用γ射线、X射线、激光、快中子等物理因素以及芥子气、EMS、NMU等化学诱变剂处理稻的种子或幼苗,使之产生基因突变,从而育成新品种,称为诱变育种。
⑤应用品种间杂交一代的杂种优势和细胞质雄性不育等生物学现象和原理,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产生强优势的杂交种子(F1)直接应用于生产,称为杂种优势利用或杂交稻育种。
中国水稻育种主要育种目标在于提高产量,重点培育和推广品种。80年代以来,全国粮食生产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主要稻区出现优质米供不应求现象。育种目标由高产为主转向优质、高产、多抗并重,并加速培育优质米,面向外销。南方双季稻地区早籼的培育更加强调提高米质。北方也要求耐旱耐寒的水、旱稻或适于旱种的早熟品种的培育,以适当扩大稻作面积,改变农村的食物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