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科技资源统一检索:
站内检索:     
 资源平台分类农作物水产资源家养动物林木资源
 站内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内容信息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南京站发布涝灾后水稻管理技术
编辑:admin   来源:微信   日期:2016-07-07   点击:3986
    

    6月以来,由于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我国南方各省降雨过程多,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汛情来势猛。我省虽然梅雨来得迟,但来势凶猛。

    特别是630日以来,我省出现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无锡、常州等地遭受不同程度洪涝灾害,局部地区移栽稻田已淹水数天,给水稻生产带来较大影响。为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雨涝灾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南京综合试验站提出以下管理技术要点:

1、针对不同受灾田块分类管理

    根据稻苗没顶淹没时间的长短、栽插时间、栽插方式和苗情等情况综合分析,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对于已淹没一周和一周以上的田块,应及时备种补种。水稻苗期虽然有较强的耐淹能力,但对于已经没顶淹水7天以上的田块,叶片已经腐烂,根系长期缺氧,恢复能力很弱,产量损失已达60%以上,应及时采取措施,备种补种。

    对于淹没时间在5天以内的田块,应及时排水,加强管理,尽量减少产量损失。

    对于淹没时间在5-7天的田块,视苗情区别对待。栽插时间早、苗龄达、长势较好的田块,耐淹能力强,只要加强管理,综合效益可高于毁苗补种。相反,对于栽插迟、苗龄小、长势差的田块,耐淹能力弱,即使加强管理,产量损失也在60%以上,此时应进行毁苗补种。

2 、毁苗补种技术要点

注意品种选择

    应选择早熟品种。据了解,目前我省水稻受淹最重的地区是无锡的宜兴、常州的金坛武进溧阳等县、区的部分低洼田块。这些地区本来种植的是早熟晚粳品种,补种时,应选择生育期短的中熟中粳品种,如镇稻99、徐稻3号、徐稻8号、武运粳27、连粳7号等。目前大华种业、宿迁中江种业、连云港农科院等单位尚有部分种源。

注意种植方式

    应采用育秧移栽方式。需要毁苗补种的农户,应立即与当地农业部门联系,及时调种,采用塑盘育秧移栽方式,切不可等水退了以后直播

注意播种时间

    应掌握在710之前。

3 灾后管理措施

洗苗、扶苗、补苗

    对受山洪灾害和上游泥水较多的受灾田块,由于水中泥土较多,退水时应用竹竿拨扶洗苗,尽可能洗去附着在叶片上的污泥。如退水时未能及时洗苗,可在退水后用喷雾器喷水洗苗,以避免叶片附有污泥影响光合效率,可比未洗苗的增产10%以上。苗被压倒的,应及时扶起。缺苗较多的,可就近分株,移苗补缺

排 水 保 苗

    淹水后,根系受损较重,应抓紧清沟除渍及时排除田间积水,确保稻株正常生长。

补 施 肥 料

    受淹之后,土壤肥力流失较多,应及时增施尿素和氯化钾,提高植株的生理活性,促进苗情转化。有条件的可结合防治病虫害,用磷酸二氢钾和尿素混合溶液喷施。

及时防病治虫

    稻苗受淹后,植株体内养分消耗大,生理机能下降,容易受病虫害侵染,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和“两迁”害虫等病虫害发生程度加重。

    特别是梅雨过后,雨后天晴,气温升高,空气湿度大,容易诱发叶稻瘟和纹枯病,淹水后叶片受伤,也容易引起白叶枯病感染。应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抓好病虫害防治,控制病虫害暴发成灾。

(作者: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王才林)

 作者简介

    王才林 ,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南京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30余年,长期工作在育种和生产第一线,主持育成13个品种通过审定,其中南粳443个品种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优良食味粳稻南粳46、南粳5055和南粳9108多次被评为江苏省“最好吃的大米”、全国“金奖大米”和“优质食味粳米”,开发的南粳46品牌大米深受市场欢迎;育成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500万亩,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每年7-9月到30多个县市水稻现场考察指导,开展技术培训、讲课20多场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6项、植物新品种权16项。主持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大北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加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2)、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省突贡专家、省先进工作者、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省创新创业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更多技术咨询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水稻研究室, 025-84390314

    科技动态: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推荐资源
 
平台简介 | 在线反馈 | 广告服务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03-2006 jagis.jaas.ac.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网络中心承办】 苏ICP备10002657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