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9月27日电(魏薇)盐蒿子,学名碱蓬。在含盐量极高的滩涂上,其他植物无法生存,唯有盐蒿子却能扎根繁殖,郁郁葱葱。而在江苏盐城东部临海的顺泰农场,几年前广袤的盐蒿子荒地,如今却被“南粳9108”等“江苏最好吃的大米”成片取而代之。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耐盐水稻新品种的栽培技术”,在盐城的滩涂大地写下一笔焕活的奇迹。
盐城滩涂是中国沿海地区面积最大的滩涂,由于流水堆积的作用,滩涂每年以2万亩的速度向大海淤积扩张,成为盐城土地充足的后备资源。但是,滩涂地区盐碱量高,若不经过大量的淡水多次冲洗,不可用于种植。几十年前, 临海的顺泰农场曾是晒盐场,2012年左右土地复垦后发包给农户,但由于土壤内5‰到8‰的盐碱含量,再加上缺乏过硬的作物品种和配套技术,导致水稻亩产量不足50斤,农户叫苦不迭。
9月26日,在盐城顺泰农场的滩涂地上,农业专家现场观摩耐盐水稻长势。(徐文华 摄)
改善作物品质,盘活盐城滩涂大地,成为新的农研课题。2013年起,由江苏省科技厅组织实施、江苏省农科院主持的一场“耐盐水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开始酝酿,为顺泰农场的土壤改良带来全新机遇。专家们通过“大水压盐,客土育秧,盘根浅插,浅水勤灌”为核心的水稻毯苗机插高产栽培技术,加大排盐、洗盐、淋盐效果,冲淡了土壤内的含盐量;并对大量耐盐耐碱品种联合筛选鉴定,最终“盐稻12”、“南粳9108”、“南粳52”等13个在3‰盐分浓度下表现较好的品种脱颖而出。选出高产优质的良种后,再以密取胜,扩大播栽基数,“少吃多餐”合理施肥,科学应变战胜各种困难。去年,顺泰农场的干稻产量亩产量达到了1164斤,有机稻亩产量883斤。3年精耕细作,过去白花花的盐田上,终于长出了金灿灿的稻谷。
代表性的作物“南粳9108”原本只生长在苏中地区,这种优质粳稻晶莹剔透,饭粒饱满,入口绵软鲜香有嚼劲,曾以绝佳的味觉体验在“粳稻发展论坛”上一举夺冠,如今在顺泰农场的滩涂地上长势喜人。“沿海滩涂垦种的洗盐过程很长,一般需要10年才能达产,5年以上才能单产达到千斤稻。而在盐碱土地上种植水稻第才3年就能取得这样喜人的成绩,这在江苏是第一,在全国也破了纪录。”江苏省农科院研究院王才林说到。
负责盐碱地水稻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课题的扬州大学教授戴其根表示,将优质、高产、耐盐的基因聚合到优良水稻品种中,水稻生长再进一步去除土壤盐分,最终形成互益循环,这一技术可以形成样本,大规模地推广到全国相似地理环境的滩涂盐碱地。可以实现比现有滩涂水稻生产水平增产15-20%,为500万亩沿海滩涂和525万亩的内陆盐碱地提供品种和技术支撑。从盐城大地上培育出的创新技术,亦对充分利用我国沿海滩涂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